只能说开局五分钟的戏剧冲突感给我的期待过高,没想到后面居然是个平平无奇的所谓爱情故事,虎头蛇尾,大失所望. 最好看的反而是寺德这条线,傻小子真是傻到家了,他勇敢到替已故哥哥参军甚至答应代娶哥哥的未婚妻,在训练中因怯懦多次出现危及生命的意外,再勇敢退训花光积蓄买了婚戒,幼稚地娶一个骗他怀孕的床第之欢,被拒绝后才知道原来他只不过是她眼中的一颗棋子,已经没有价值,然后他吞了婚戒,在旅店静悄悄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也许有些自杀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想想他当时的处境真的非常绝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脸见人,了结自己就永远不用给自己硬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了. 但人人都知道,军官跟女人只是各取所需. 可怜他的父母家人吧,失去了一个儿子,又再失去一个儿子. 这个故事,比主角的故事有张力多了,可惜电影叙述中两者都不出彩. 整部电影在文本层面上完全是对阶级史观的忠实再现:生产关系的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拿破仑带来了平民革命的幽魂,阶级间的隔阂与缺乏互信终究发展成了仇恨,在曼彻斯特的广场上一触即发. 在影像层面上相对应的,是一个“填满缝隙”的过程,即用考究的摄影调度、慷慨激昂的演讲姿态和省略转场,直接并置时空的蒙太奇将一个无甚新意的架子填充成连续的影像. 所以无论迈克李的视听手段再怎么炉火纯青,他的电影都仍然存有某种经典的,“前现代”的气质. 一切都自足地在摄影机的注视下运转,但并不存在罗兰巴特所谓的那种“刺点”来穿透影像,从而与外在产生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