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较早开始写教育随笔的,当时反响也很不错。我文章的基本特点是小中见大。我是一个比较内敛的人,文如其人,所以文章总是从浅近的事情说起,一点点绵延深入,凭借自己细腻的心思与探索教育基本问题的兴趣,让文章逐步接近教育的中心问题。
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用文字,而是在用心、用生命写作这些文章。我让自己的内在生命世界尽可能充分地向着所思问题开启;让自我生命的触角尽可能地深入其中,探究其中的教育意蕴;让自己充分地被感动。我把自我生命置身其中的这份真诚的感动写出来,写出生命的喜悦与忧伤。如今写教育随笔早已不是独角戏,俨然有众声喧哗之势。我知道,我撰写随笔的使命早已完成,需要回归到自己内心,安静地寻求自己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系统而深入的思考,暂且专注于做一点小小的属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无暇他顾。
或许对于我而言,要完成书涛的任务并不难,但为什么会成为心头难以偿还的“债”?主要原因在于现在的我对教育随笔早已意兴阑珊,并无意推出一个系列。但书涛兄反复游说,一来朋友之情难以却之,二来他“诱惑”我可以好好推广我的些许教育思考。我一方面想做点纯粹的事情,另一方面又是个难以完全抵制诱惑的俗人;一方面不想花太多精力于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另一方面又不愿伤害朋友。活在矛盾之中,才是我心头压力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