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所谓道学乃起于周、张二子,为二程子所继承,为朱子集大成的学问,其特征乃极欲注重道统及借《四书》以发挥儒教之精神。所谓道统,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理想,为孔子所阐明,孔子之精神传于曾子、子思,为孟子所继承,惟孟子以后,传统已绝。于是,欲从《礼记》之中摘出《大学》与《中庸》,以之并立于《论语》《孟子》,由此而阐明孔、曾、思、孟之学,兴起那千百年间葬于黑暗中的绝学,此学便称为道学。
被称为道学之祖的周子,名敦颐,生于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五十七岁殁,其著述尚存者,有《太极图说》及《通书》。前者是将宇宙生成之理名为“太极图”之图表,说明之,后者又名《易通》,是《易》之通论。前者论宇宙生成,究明道德之根源,后者则借《易》与《中庸》说明道德。《图说》中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此乃说明宇宙生成之过程,惟大体上不过取自《易》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再联络着五行说而说明。《图说》更进而说明,阴阳二气交感而化生万物,其中,人尤为秀灵,有形体同时有精神,最后说:“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此乃进而说明人间道德,是中、正、仁、义四字,行之极则,乃“静”之一字。据《通书》说,仁者,产生物之力,义者,成物之动。把宇宙现象看作太极之生成的周子,认为人之道德仁义不外是生成之作用。生成之作用,乃在物各得其正所,调和而行,故他又把“中正”二字放在“仁义”之上。《通书》有云:“惟中也者,和也。”故“中”即调和之意。此“中正”二字,也是《易传》常用之文句,物各居正位,尚当中爻,乃来自《易》之思想,同时,又与《中庸》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思想亦有关系。总之,周子相信了顺宇宙生成调和之理,即是人间道德。破坏此生成调和之原因,皆在欲,故《图说》云:“主静,立人极焉。”以静为主,即去欲之意。然而,虽说去欲,亦不是宜如枯木死灰,乃避欲而勿破坏自然的生成调和之意,积极地说,即是自己诚而不伪之意。于是,《通书》云:“诚,无为。”又云:“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无为即是静,静和诚,大概乃从两面去说同一心地之语。其力说此诚,乃得自《易传》和《中庸》之思想。要之,周子的宇宙观和道德说,乃玩味内察《易》与《中庸》,而披沥其领解所得,在这点上,可以说是采用范仲淹之流而更深入的。一贯地把唯一的生成调和之原理,应用于宇宙现象及人间道德,这便是宋学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