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又名亚岁、小年,有吃馄饨、米团、米圆、饺,饮“冬至酒”的习惯。湖南民间有“每作米面食相馈”[62]。河南人民要“吃馄饨”,相互拜会。[63]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一个特殊的节日,特色食品是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灶神节,又名祭灶、小年、送灶等。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腊月二十四日灶神节,明人要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祭祀灶君,以糟草秣供灶君马。南方各地也大多如此。
“除夕”:是每年中最后一个节日。除夕夜各家都需吃“年夜饭”。但由于地域上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尚也有不同,明代有关史籍中对此记载颇多。如嘉靖河南《尉氏县志》记载:“蒸馒头相馈遗”,“爆竹守岁,饮分岁酒”[64]。苏州地区,在除夕夜家家长幼盛集,户户举宴,说吉利话,谓之“合家欢”。宴席之菜较往日更为丰盛,“皆用冰盆,或八,或十二,或十六,中央则置以铜锡之锅,杂投食物于中,炉而烹之,谓之‘暖锅’”。蔬菜中有名为“安乐菜者”,以风干茄蒂杂果蔬为之,合家吃饭时必先尝此菜。[65]
明代的酒文化与民间饮酒 明代饮食文化中,酒文化又是其重要的一个分支。“酒”成为人们省亲会友、红白喜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必备饮料,所谓“无酒不成席”也。当时北方多嗜烧酒,南人则好黄酒。冯时化所著《酒史》中记录南方所产的黄酒有十余种,而绍兴的女儿红最为有名。明代的士大夫多有豪饮之习,他们多喜欢雅情逸致的酒会。到了明代中晚期,随着饮食上奢靡之风的兴起,士大夫们便以豪饮为荣。为了使饮酒更富情趣,往往要有一些助兴的游戏。以伎乐侑酒更是明代中后期士大夫饮食生活的特色之一,不仅江南才子风流雅致,即使西北士大夫亦是“饮酒皆有伎乐”[66]。南京在万历以前“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后乃变而尽用南唱……大会则用南戏”[67]。最初只有弋阳腔,后来又增加了太平腔和昆山腔。除助兴游戏外,还要行酒令和劝酒。喝酒行令是明人承接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从表面上看虽旨在助兴取乐,实际上却是在发展和延伸着传统的酒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