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的加强,也与人口的流动有关。清代前期,由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原因,清政府曾多次组织实施人口迁移,例如清初满族和东北各少数民族人口的大量入关,进居中原内地;乾隆年间东北各少数民族军队到新疆戍守;清政府把各种“罪犯”流放到边疆地区;为了改变一些地方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的状况,清初向辽东和四川移民,乾隆年间组织移民到新疆屯田等。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流民迁徙,在清代前期的人口流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规模大,数量多。一般说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的流民向东北和内蒙古移动;南方的流民向云南、贵州、广西、台湾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移动。人口的流动,影响了民族分布,也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清前期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加强的基础是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清代前期,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在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发展,因地区环境不同,社会风俗也异彩纷呈。乾嘉学派的出现反映了清前期汉族学术的发展水平,这个学派在经学、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历史地理、天文历算、金石乐律、校勘辑佚等方面都做出了成绩,产生了很大影响。沈德潜、袁枚、翁方纲等人的诗,或笔力遒劲,或平正典雅,或清新灵巧,或质实充厚。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古文,语言简洁,寓意深刻,讲求章法,形式完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及曹雪芹用汉文创作的《红楼梦》,情节曲折,形象生动。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戏剧创作,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上述一切,反映了清前期汉族文学的发展水平。王翚、汪士慎、金农等画家,或画山水,或画花鸟,或画人物,取法自然,模仿古人,推陈出新,反映了清前期汉族文人在绘画方面的水平。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等地的年画,题材广泛,线条明快,色彩鲜艳,反映了清前期汉族民间绘画的繁荣。圆明园、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以及扩建后的紫禁城,富丽堂皇,气势雄伟,反映了清前期汉族在建筑方面达到的水平。徐大椿等人对医学理论的探讨,赵学敏等人在药剂学方面的研究,以叶桂等人为代表的温病学派的形成,反映了清前期汉族在医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汉族在文化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为清前期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加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