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泓)
养蚕缫丝
养蚕缫丝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之一。
历来,人们都把养蚕缫丝的发明归功于传说中的黄帝的妃子嫘(léi)祖。历代相传,说她曾经劝导人们种桑、养蚕,教会人们缫丝、织帛和制作衣裳。后来人们感激她,奉她为“先蚕”。实际上,养蚕缫丝和历史上其他许多重大发明一样,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
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半个茧壳。据研究,这个茧壳埋藏在坑的底部,那里的土色没有受扰的痕迹,不会是后来放入的;茧壳的断面极其平直,不像是自然破损,显然是经过人工割裂的。由此可见,我们祖先至少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懂得采集蚕茧来抽丝了。不过,那时究竟是利用野蚕茧抽丝还是利用家蚕茧抽丝?现在一时还难以做出肯定的结论。
在殷商时候的甲骨文里,已有“桑”“蚕”“丝”“帛”等字。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其中还有一块把“桑”“蚕”二字合刻在一起的甲骨片;“桑”字的字形好像用手摘桑叶的样子,“蚕”字的字形好像虫蠕动的形状。桑、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表明,采桑是为了养蚕。这时,野蚕已变成家蚕,应该是无疑问的了。
随着养蚕缫丝技术的进步,我们祖先利用蚕丝制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丝织品。现在能看到的最古老的丝织品,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殷墟武官村大墓和大司空村大墓发掘出来的殷商绢帛和它的残迹。这块绢帛虽然经过长期埋藏已经褪了色,但是它那细致匀称的纹理,却显示了当时丝织技术的一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