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讲到,在江南有端午进行龙舟竞渡的习俗。竞渡也是一种祭祀水神的活动,人们借此乞求水神保护,以期风调雨顺。除屈原外,当时端午受祭的名人还有伍子胥、勾践等人。时人认为,含冤而死者,戾气深重,祭祀他们可以平息戾气,防止危害活人。
粽子是端午日最为人熟知的食品。《荆楚岁时记》:“民斩新竹笋为筒粽,楝叶插头,五彩缕,投江以为避水厄。”在《续齐谐记》中,梁人吴均明确讲用于纪念屈原的投江之物有粽子。粽子,古称角黍。它本是祭祖的供品,后来人们不断加以改进,添入各类果实、草药,使之成为美味的小吃。
七夕,即七月七日。这原来是古人的曝日。七月骄阳似火,人们选择这一天将家里的衣服和书籍,拿出来在阳光下曝晒,以杀死虫蠹。汉魏之际,司马懿称病不应曹操的征辟。后来曹操探知他曾在七月七日曝书,遂再下辟书。司马懿欺瞒不住,只得被迫应召。晋代有个叫郝隆的名士,看见邻居七月七日晒衣服,便躺在地上晒肚子。别人很奇怪,他回答说是晒腹中之书。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见同族中人晒锦绣衣服,便“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