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儿说,你怎么把话往倒了说?我们应该谢的是雪中送炭的苕苕!哪日我陪了你去谢她!这等义气女人,我们连声谢谢都不肯去说,可就枉读许多诗书啦!
吴敬梓感激地又拉起惠儿的手,连连说,世上读书男人满地都是,可哪个如我贤妻明事理?
惠儿说,苕苕比我明事理!
吴敬梓便有了气说,读书人却都在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连大明开国朱皇帝也说,若不是母亲生了我,我会将天下女人杀光。一派胡言!
惠儿说,不要说这些没用的废话了,定个时日我们去谢谢苕苕是正事!
吴敬梓说,哪里谢得着,连她现在哪里都不晓得。何况咱家正穷得无米成炊!
惠儿深深叹佩着说,日后有了下落,断不可忘了去谢人家!
16.三拒荐考
乾隆元年(1736),吴敬梓三十六岁。这年,刚登基的年轻皇帝下诏,要开“博学鸿词”科考。
所谓“博学鸿词”科考,是自两汉以来,历朝延续而来的,原是“制科”即“荐贤”形式的另一种科举。这种制科是由朝廷亲试,不同于由下而上经历几个阶段的一般科举考试。博学鸿词科试,实际上大清朝只开了康熙己未(十八年)和乾隆丙辰(元年)两科。吴敬梓三十六岁赶上这次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试,其实动议于雍正朝,而实行在乾隆朝。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初八日胤禛在上谕中说:“惟博学鸿词之科,所以待卓越淹通之士,俾之黻黻皇猷,润色鸿业,膺著作之盛,备顾问之选。”但全国反响并不热烈。胤禛大怒,在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二十七日上谕中斥责说“降旨已及两年,而外省之荐者寥寥无几”,认为这是“督抚学臣等奉行不力之故”,进而严厉命令内外大臣认真从事,“再行遴选”。但这年八月,胤禛却病故了,博学鸿词科试终未能在他生前举行。弘历即位后,十一月间又下谕旨说:“皇考乐育群材,特降谕旨,令直省督抚及在朝大臣各保举博学鸿词之士,以备制作之选。乃直省奉诏已及二年,而所举人数寥寥。朕思天下之大,人才之众,岂无足膺是举者?一则各怀慎重观望之心,一则衡鉴之明视乎在已之学问,或已实空疏难以物色流品,此所以迟回而不能决也。然际此盛典,安可久稽。朕用再为申谕,凡在内大臣及各直省督抚,务宜悉心延访,速行保荐,定于一年之内齐集京师,候朕廷试,傥直省中实无可举,亦即具本题复。”在新皇帝严旨斥责之下,朝内大臣及各地督抚不能不相应有所作为,丙辰科鸿博之试这才得以正式开场。